狗狗皮膚病怎麼辦 會自己好嗎

台灣氣候高溫潮濕、塵蟎與黴菌,再加上體質或免疫力下降,都可能讓狗狗皮膚屏障受損、反覆感染皮膚病!本文帶你認識,在常見的十大狗狗皮膚病種類、對應的治療方式,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要預防與維持皮膚健康。

一、狗狗皮膚病7大症狀別輕忽 

狗狗的皮膚病往往不是突然發生,而是從細微的外觀變化開始出現警訊。越早辨識狗狗身上的異常,就越能避免病情惡化、反覆發作。

症狀1:狗狗皮膚黑色結痂

狗狗皮膚出現黑色或棕色硬痂,多與黴菌或毛囊蟲感染有關。初期會紅腫、滲液,乾燥後結痂。若摸起來粗糙、反覆復發或有異味,可能是慢性膿皮症,需獸醫培養檢測。

症狀2:狗狗皮膚紅紅的

如果出現皮膚紅紅的、紅點一顆一顆的,可能是過敏性皮膚炎或濕疹引起。若紅疹伴隨搔癢或臭味,代表皮膚屏障受損。

症狀3:狗狗皮屑多

當狗狗皮屑多、或皮膚乾燥發癢,常見於脂漏性皮膚炎或營養失衡。若皮屑伴隨紅疹、油膩或異味,應減少洗澡頻率並諮詢獸醫使用保濕洗劑。

症狀4:狗狗皮膚變黑

健康的狗皮膚顏色應為淡淡的粉色或淺棕色。當皮膚變黑、肚子一點一點黑黑的,通常與慢性發炎或賀爾蒙異常有關。這多見於長期舔咬或過敏,若同時掉毛、發紅,需檢查甲狀腺功能。

症狀5:狗狗掉毛、脫毛

狗狗掉毛嚴重、突然禿一塊毛,可能是毛囊蟲或真菌感染。若掉毛處伴隨紅疹或皮屑,建議進行皮膚鏡檢與真菌培養。

症狀6:狗狗皮膚癢抓不停

狗狗一直抓癢、咬腳掌,若沒有跳蚤仍持續,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若皮膚紅腫、滲液或結痂,代表已感染。

症狀7:狗狗皮膚有異味

狗狗身上臭臭的、皮膚有油味,多半是酵母菌或脂漏性皮膚炎。若味道愈來愈重或伴隨黏膩油感,應讓獸醫檢查並使用抗菌洗劑。

 

二、狗狗皮膚病的原因是什麼?解析5大成因

當狗狗出現 一直抓癢、掉毛、皮膚紅紅的、皮屑變多、身上有味道 等狀況時,第一步不是急著擦藥,而是 先觀察症狀、找出可能的原因。 皮膚問題通常不是單一因素引起,而是外在環境與內在體質共同作用的結果。

 

狗狗皮膚病原因1:環境過敏 

台灣氣候潮濕、塵蟎與黴菌孢子豐富,都是引起皮膚過敏的常見過敏原。接觸花粉、灰塵、草粉或甚至人類毛髮時,可能產生皮膚紅腫、發癢、滲液與掉毛等症狀。

狗狗皮膚病原因2:寄生蟲感染 

跳蚤、疥蟎、毛囊蟲與蝨子,都可能破壞皮膚結構,引起劇烈搔癢與脫毛。嚴重時會出現「疥癬(Mange)」或繼發細菌感染。跳蚤叮咬造成的過敏更是狗狗常見皮膚炎主因之一。

狗狗皮膚病原因3:飲食與營養 

飲食是關鍵,若狗狗長期攝取低品質飼料或自製不均衡飲食,容易導致必需脂肪酸、鋅、維生素 A、E 等營養素不足,使皮膚乾燥、掉毛、毛髮無光。 此外,若對特定蛋白質、穀物、人工添加物或香料過敏,會引起慢性發炎、皮膚紅疹與搔癢。

狗狗皮膚病原因4:免疫力低下 

狗狗若因老化、壓力、慢性疾病或荷爾蒙失調(如甲狀腺低下、庫興氏症候群)導致免疫力下降,就容易罹患細菌性皮膚炎、黴菌感染或皮膚潰爛。免疫力低下的狗狗皮膚修復力差,治療時間也較長,因此維持體內營養與免疫平衡相當重要。

狗狗皮膚病原因5:皮膚屏障受損 

健康的皮膚會分泌一層皮脂膜(Sebum)作為天然保護層,能抵禦細菌與保留水分。若皮膚過度清潔、頻繁洗澡或使用含香料的洗毛精,皮脂膜就會受損,造成乾燥、脫屑與紅疹。當皮膚屏障破裂,過敏原與病原菌更容易入侵,形成反覆感染與慢性發炎。

 

三、狗狗皮膚病種類有哪些?常見10大皮膚病

在台灣這種高溫又潮濕的氣候裡,皮膚問題是狗狗最常見的健康困擾之一。 從黴菌感染、毛囊蟲,到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每一種狗狗皮膚病都有不同的發病原因與照護方式。 以下狗狗常見皮膚病種類與症狀說明, 幫助飼主快速判斷狗狗皮膚異常時該怎麼辦:

狗狗皮膚病種類1:狗狗濕疹

如先前提及,濕疹並非正式醫學診斷,而是泛指皮膚紅腫、滲液、結痂與搔癢等皮膚炎症狀。常見原因包括環境潮濕、細菌感染或過敏反應。若狗狗皮膚紅紅的、伴隨異味或滲液,代表皮膚屏障已受損,應儘早就醫處理。

狗狗皮膚病種類2:毛囊蟲感染

毛囊蟲感染是由犬蠕形蟎寄生於毛囊內所引起,多半發生在免疫力較弱的狗狗身上。病灶常見於眼周、口鼻部與四肢,會出現脫毛、皮膚發紅、皮屑,若狗狗持續搔抓,可能進一步讓細菌或黴菌趁機增生,使皮膚看起來更紅、更腫或出現結痂。毛囊蟲屬於常在寄生蟲,不會傳染給人或其他動物,但成犬若突然發病,通常代表身體狀況出現異常,需由獸醫檢查確認原因。

狗狗皮膚病種類3:黴菌感染

黴菌感染常見於潮濕、悶熱或毛量較多的狗狗,典型症狀是圓形脫毛、皮屑、紅疹,有些患部會變成灰白色或呈現明顯的圓形禿斑。黴菌具有傳染性,因此確診後需配合環境清潔與隔離。診間常使用 伍德燈(Wood’s lamp) 作初步檢查,若毛髮染上可以螢光呈現的菌種,會在燈下呈現黃綠色光,但最終仍需真菌培養確認。治療通常包含抗黴菌洗劑、口服藥物與居家環境的同步管理。

狗狗皮膚病種類4: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遺傳、環境過敏原與皮膚屏障功能異常相關的慢性皮膚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臉部、腳掌、腋下和肛門周圍的搔癢、紅腫、皮屑、掉毛,反覆搔抓後也容易出現色素沉著或局部增厚。此疾病多在幼年至成年早期發生(約 6 個月~3 歲),並可能因塵蟎、花粉、黴菌等過敏原反覆惡化。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屬於長期性問題,獸醫會依照狀況調整控制方式,包括藥物、洗護方式與居家照護,以協助降低發作頻率。

狗狗皮膚病種類5:細菌性膿皮症

表層或深層膿皮症膿皮症,是皮膚遭細菌感染後形成的化膿性皮膚病。症狀包括紅點、膿包、油膩及結痂,摸起來會有顆粒感。常因過度搔抓或潮濕導致感染,若反覆復發,需做細菌培養並搭配抗菌洗毛精治療。

狗狗皮膚病種類6: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性皮膚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對外界物質反應過度而引起的慢性皮膚病。可分為環境與食物兩大類,前者與季節變化、空氣品質或塵蟎、花粉、黴菌孢子、跳蚤,甚至人類毛髮有關;後者多與特定食材(如:特定蛋白質、穀物、化學添加物)引起的食物過敏相關。當這些過敏原進入體內後,免疫系統會產生過度反應,導致皮膚紅腫、搔癢、掉毛與皮屑,狗狗會頻繁抓癢、舔腳或磨臉,或伴隨腹瀉與耳炎。治療以避開過敏原、穩定免疫反應與皮膚屏障功能為主。

狗狗皮膚病種類7:趾間炎

「趾間炎」是許多中大型犬的困擾。當狗狗長期踩在潮濕地面、或接觸異物時,腳趾間容易紅腫、發炎甚至脫毛。牠們會不停舔腳或跛行。飼主可定期剃除腳底毛、保持乾燥,避免反覆發作。

狗狗皮膚病種類8: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是皮脂腺分泌異常所導致,皮膚會變得油膩、有異味,甚至暗沉變厚。治療上可使用含硫磺或鋅成分的控油洗毛精,以及Omega-3、益生菌與維生素E,有助維持皮脂平衡。

狗狗皮膚病種類9:狗癬(疥癬)

若狗狗搔癢劇烈、出現大片脫毛與皮膚增厚,尤其在耳緣、手肘或腹部,需懷疑「疥癬」。這是由疥蟎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皮膚病,治療需使用口服或外用殺蟲藥,並徹底清潔環境與隔離接觸。

狗狗皮膚病種類10:內分泌性皮膚病

「內分泌性皮膚病」常見於中老年犬。當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異常時,會造成賀爾蒙失衡,出現對稱性掉毛、皮膚變黑變厚、毛髮無光澤。這類疾病需透過血液檢查確認激素值,並配合長期治療與營養調理。

四、狗狗皮膚病治療與日常照護 

專業治療

狗狗皮膚病治療的核心在於「找出原因、對症處理、修復皮膚」。 獸醫會依病因開立外用藥膏、抗生素、抗黴菌藥或免疫調節藥物,例如細菌感染使用抗菌洗毛精與抗生素,黴菌感染則需抗黴菌藥物控制。 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則需結合抗組織胺與免疫調節治療等。 必須給專業獸醫師診斷,才能給予對應的治療措施。

營養補充

營養支持是皮膚恢復的重要一環。 Omega-3 魚油中的 EPA、DHA 能參與皮膚屏障能力;針對皮膚問題專用的益生菌則能穩定腸道菌相、維持免疫系統功能。 若狗狗因慢性皮膚炎而掉毛,可搭配維生素 E、鋅與胺基酸補充,維持毛髮健康生長。 

日常照護

定期除濕、避免潮濕,維持環境乾爽與清潔。狗狗的睡墊與毛巾務必常常清洗、殺菌消毒、並完全曬乾。 洗澡頻率依膚況或獸醫師建議調整,並選用低刺激、甚至醫療級洗毛精,洗後徹底吹乾。 

 

五、小結 

狗狗皮膚病看似常見,卻往往牽涉到免疫、營養與環境等多重因素。 除了依照獸醫指示治療外,飼主在日常照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補充含 Omega-3 脂肪酸 的魚油、與維持腸道平衡的 皮膚益生菌, 都是臨床上證實能維持皮膚健康的營養支持方式。 唯有從體內到體外同時調理, 才能真正維持狗狗的皮膚屏障力,讓毛孩恢復健康、亮澤、無癢的生活。 

 

六、常見問題FAQ

Q1:狗狗皮膚病會傳染嗎?

部分如黴菌感染、疥癬具傳染性,應避免接觸; 但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屬體質問題,不具傳染性。 

Q2:狗狗皮膚病會自己好嗎? 

若為輕微過敏或輕度刺激,有機會自然緩解; 但大多感染性皮膚病若未治療,易惡化或復發,黴菌、細菌、毛囊蟲都「不會自己好」,若拖延,通常變得更嚴重、擴散更快。 

Q3:狗狗皮膚病多久會好? 

感染類約需 2–4 週控制;慢性過敏需長期管理。 治療期長短取決於病因與狗狗體質與環境。 

Q4:狗狗皮膚病要擦什麼藥? 

避免使用人用藥膏。常見治療包含抗菌、抗黴菌與止癢藥膏,須由獸醫評估開立。 

Q5:狗狗皮膚病會癢嗎? 

會。多數皮膚病皆伴隨強烈搔癢。 若狗狗頻繁抓癢、舔腳、磨臉,建議立即就醫,獸醫師可評估開立口服止癢藥物、或建議配戴頭套(伊莉莎白頸圈)避免自行舔咬,造成皮膚受傷反覆感染。 

Q6:狗狗皮膚病吃什麼好? 

建議補充動物性來源的 Omega-3 魚油、針對皮膚問題的益生菌與富含鋅與維生素E的食材, 幫助穩定免疫系統級皮膚屏障。 

Q7:狗狗皮膚病治療費用多少? 

狗狗皮膚病的治療費用會依地區診所定價、病情嚴重程度、藥物種類與療程長短而有明顯差異。以下為《2025年臺北市獸醫師公會診療費用標準》參考: 

  • 掛號與診察費一般掛號 300 元、一般診察 800 元;若為夜間急診,費用最高可達 4,000 元。 
  • 檢查費皮膚鏡檢(皮毛皮屑檢查)約 400 元;血液檢驗如全血球計數 1,300 元起,生化檢驗依項目約 400~1,300 元。 
  • 外用藥膏與噴劑依藥品種類與面積,約數百至 2,000 元 不等。 
  • 口服藥物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短期療程約 1,500~3,500 元;若需長期控制過敏或免疫性皮膚炎,費用將更高。 
  • 藥浴與醫療洗毛單次藥浴治療約 4,000 元。 免疫抑制藥/單株抗體治療:依藥物不同,費用可達 6,000~15,000 元以上。 
  • 皮膚專用保健品(日常輔助)如 Omega-3 魚油、益生菌等,約 800~1100 元/盒。 

整體而言,若只是輕度皮膚感染或短期搔癢,初期治療費約 1,000~3,000 元; 但若為慢性異位性皮膚炎或免疫性皮膚病,需長期追蹤治療,費用可能累積至上萬元以上。 

💡 貼心提醒:建議飼主在治療前,先向獸醫確認檢查與藥物項目,並保留就診紀錄,方便後續追蹤與費用控管。

本文審閱 — Dr. Cin林靖(Oh!Pet 獸醫師)

為了讓每位飼主獲得可靠而易懂的資訊,本文由 Dr. Cin 林靖獸醫師審閱並提供臨床觀點。 林醫師畢業於台灣大學獸醫系,專長為犬貓臨床醫療、皮膚病學、動物免疫學與動物營養學,具多年診療經驗。 擅長整合醫學證據,以科學為基礎提供穩定而溫和的照護建議,陪伴你與毛孩在日常中找到更安心的平衡。

▍資料來源

  1. Th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nine demodicosis: A retrospective long-term study of 409 cases, Shchelkanov. MY, et al., 202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612790/

  2. Dermatophytosis in dogs and cats - an update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434126/

  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rmatophytosis in dogs and cat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vde.12440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改寫、或做商業用途|

 

 

需要進一步協助嗎?

Oh!Pet團隊提供LINE一對一專業諮詢服務

 

產品全系列

了解更多,Oh!Pet犬貓天然營養配方全系列